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8 17:55:31
关于语文教案锦集8篇

关于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课题虽为“春天的雨点”,但内容并非春雨,而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罕娜老师不顾疲劳认真地给她补课,并冒雨将达丽玛送回家。达丽玛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在第二天早晨还为老师送去了雨伞。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勇敢精神,以及老师真挚的爱,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

2、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3、抓住第1和第20自然段体会达丽玛的变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之间细腻、真挚的情谊,并引导学生感受、表达这情意。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教学准备:

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15个生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再这如油般贵重的雨滴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生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特别提出多音字:蒙、调(通过组词来掌握)

3、找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一步巩固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脉络,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有哪几个时间?(上课、补课、回家、第二天)

分别在什么地点?(课堂、办公室、路上、师门前)

2、学习1-3自然段(课堂上的故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课堂上的故事?(学生举手表示)

(1)请同学自读1-5自然段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因势而问

(2)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课文:

[培养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

3、自学4-6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达丽玛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体会深厚、真挚的师生情。

……此处隐藏5920个字……: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望着------,望着-----------。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难怪说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

  三、诵读诗歌,感受美好。

四、指导写字

上节课我们学了四个生字,还有三个生字宝宝等着被你送回家呢。

打开习字册,写“的、阳、处”三个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三、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南极洲:

1、设题讨论:依据教材和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了解的“南极”有哪些特点?

2、观赏南极探险动画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2、把握本文作者构思、选材上的巧妙之处。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南极雪山海

三、标题与作品

1、观赏图片:南极的雪、山和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2、这是一篇通讯,一篇以描写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四、初读识音义

1、填字:吞shìcù眉步lǚ翩xiān

2、注音:亘()古伫()立粗犷()俯瞰()

3、改错别字:喜出忘外沤心沥血晶荧剔透

五、再读知人事

1、本文主要写的是女画家,而叙事线索是什么?(属人、物、事、情的哪一种)

2、记叙顺序是什么?

[提示:线索-——画家的切身感受。时间顺序,部分结合插叙。]

六、认识女画家

浏览全文,找出并概括有关女画家的主要经历事情;并与文中小标题比较优劣。

1、历尽周折,申请成功。

2、投放漂流瓶。

3、踏上南极,参加建设。

4、生日之夜,感慨良多。

5、艰苦创作“三个太阳”壁画。

七、探究标题义

“三个太阳”既紧扣女画家的长城站壁画内容,又突出南极的特点:这里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作用: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想像、思考的空间。

八、分析第一部

1、女画家申请去南极,遇到了哪些周折?

[开始名额挤不上;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经费得部分自筹等。]

2、这部分插叙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既可以交代清楚事情的缘由,使内容完整;又以女画家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3、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九、课后作业题

1、笔头完成续写《漂流瓶的故事》。

2、用复述的方法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过渡

本文体裁是什么?叙事线索是什么?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

2、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3、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三、观赏南极见闻景

四、朗读、讨论、探究——南极见闻之感受

1、踏上雪原,女画家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极?为什么“迟迟不敢迈步”?

[提示:纯洁、宁静、可爱的南极。不敢相信自己真到了南极。]

3、第44段描写南极雪原的文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提示:运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南极这个雪世界的奇异风光。]

五、品味南极人

1、仔细阅读第24--27段对南极考察队员的描述,小组讨论、分析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1)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巧妙的鼓动艺术

有丰富的情感世界(40段)

其他队员也各具以苦为乐、幽默、自豪的良好品质。

(2)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①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

②每个南极人身上都有着太多的动人故事,一篇文章无法完成。

六、探究南极精神

仔细研读第57—59段,小组讨论南极精神的内涵。

1、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2、献身事业、代代追求的民族胆略和气概。

七、探究“三个太阳”的含义

读了这篇通讯,你对画中的“三个太阳”作何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八、总结全篇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九、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

1、线索清楚,构思巧妙

组材没有逐日逐事地悉数照录,而是抓住典型事例——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贵品质,中国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

小问: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揭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多处运用比喻,并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

3、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很强。

(1)对考察队长用个性化的描述

(2)善于运用女画家的真情流露、画画前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

(3)还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女画家的心理感受。

十、布置作业——语段阅读分析

阅读课文53—61段,回答下列问题:

1、女画家创作壁画运用了哪些手法?

2、你认为她赋予了这幅画什么内涵?

3、作画之前,女画家有哪些构思上的表现?你在创作诗、文、画等之前有没有类似经历?请举一个亲身事例谈谈。

以上第二课时结束

《关于语文教案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